杨武:做核电材料防腐蚀的拓荒者 让中国走上世界的舞台
2016-12-01 14:24:34 作者:王妮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奠定科研实力

 

    1966 年,杨武从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了,他来到了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78 年,他通过了教育部和机械工业部组织的出国选拔考试,于 1979 年来到了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


    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是由世界著名的金属腐蚀科学家、电化学专家 M·布拜(M.Pourbaix) 先生创建。M·布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电位 -pH 平衡图,在二战后引起了著名的腐蚀学家U.R.Evans的重视。 U.R.Evans高度评价了这一创造性论文,认为 M·布拜先生的这一发现对科学的贡献可与 Nernst、G.N.Lewis、Wagner 等科学家的发明相媲美。


    水溶液中电位-pH图的建立是基于选择电位和pH值作为坐标参数而制成的。


    在金属腐蚀过程中,电位是控制金属离子化过程的因素,pH 值是控制保持膜稳定性的因素。应用这两个参数,可以将金属与水溶液之间大量复杂的均相和非均相化学反应及电化学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平衡关系简单明了地图示在一个很小的平面或空间里。电位 -pH 平衡图是金属腐蚀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广泛地应用在电化学的科学领域里,诸如化学电源、电镀、电冶金,电化分析、电化工业、地质等行业。

 

2

1980年在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CEBELCOR)

3

1986在纽卡斯尔大学实验室(高温水电化学测试)

 

    早在 1963 年,在布拜的领导下,布拜和同事们绘制出了几乎所有重要金属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电位 -pH 图,出版了《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平衡图》,这是一部包括 90 个元素的电位 -pH 平衡图的巨著,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979 年,杨武来到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后,采用以电位 -pH 图为主的电化学方法,开始研究 Cr 和 Mo 在钢的局部腐蚀发展过程中的行为;1981 年底回国以后,进一步采用电位 -pH 图方法、俄歇电子能谱 (AES) 和 X 光电子能谱 (XPS) 等表面分析和现场实海挂片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更为系统更加深入地研究了 Cr 和 Mo 在钢的局部腐蚀萌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及其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对 Cr、Mo 及其协同效应,尤其是 Mo 的作用,提出了有说服力的创新的见解。他认为点蚀萌生主要决定于钢中的 Cr 含量,Mo 的有利作用依赖于 Cr 的含量;对于阻滞局部腐蚀的发展,Mo 起主导性作用。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杨武对于布拜于 1963 年编写的Mo-H 2 O 系电位 -pH 平衡图等进行了改进,并绘制了混合系统 Mo-Fe-Cl-H 2 O的电位 -pH 平衡图,并把他的发现写成了文章《Cr 和 Mo 在钢的局部腐蚀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发表于 1984 年在英国出版的国际权威性科技期刊 《CorrosionScience》上。杨武对于“Cr 和 Mo 在钢的局部腐蚀发展过程中的行为”的研究观点在 1981 年以来的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上获得重视,特别是对在海水用钢长期实海挂片试验结果的合理解释、耐海水局部腐蚀用钢的研发、核电站压凹腐蚀防护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均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曹楚南研究员等十几位专家曾这样评议过:该工作开创了电位 -pH 图应用的另一实例典范,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4

1965年杨武大庆炼油厂进行阴极保护试验研究

5

杨武在亚太地区材料环境性能评价会议上作报告(1993,印尼万隆)

 

   在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访问进修期间,杨武参与了水溶液中的电位—pH 平衡图应用于腐蚀领域里的一些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科学研究,重点深入学习了 M·布拜等科学家提出并发展的有关局部腐蚀的著名的“闭塞电池腐蚀”的理论,对于这一理念以及电位 -pH 图在点腐蚀、缝隙腐蚀及应力腐蚀破裂等局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这些对以后他从事局部腐蚀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访中杨武说:“在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的学习,这是一个征途的起点,也是以后科研工作的序幕。”


    回国后,杨武进一步把电位 -pH 图及“闭塞电池腐蚀”概念这些重要的理论工具应用到了国内腐蚀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了向中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科技人员介绍这些理论和技术,他与杨熙珍教授密切合作,总结多年的经验,于 1991年合作出版了《金属腐蚀电化学热力学:
电位 -pH 图及其应用》。在这本书中杨熙珍教授主要负责阐释电位 -pH 平衡图的理论层面,杨武则重点用实际的工程案例解释电位 -pH 平衡图在全面腐蚀与防护以及局部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6

在CEBELCOR(右2为M.Pourbaix)-1980

7

Congleton在上海材料研究所合作研究

8

24年后在北京ICC大会期间再会A.Pourbaix(时任ICC主席)并与柯伟理事长合影

9

1990年在纽卡斯尔大学进行高温水应力腐蚀破裂试验(捷克博士生协助)

 

    一项核电研究 开国际合作之先河

 

    1985 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冶金及工程材料系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专家J.Congleton 博士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肖纪美先生的邀请来华访问讲学,访问期间考察了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并参加了由该所组织在浙江桐庐召开的“氢脆、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学术研讨会”。随后Congleton 博士主动提出希望能与上海材料研究所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开展“材料在高温高压水中环境敏感断裂及其电化学研究”。


    纽卡斯尔大学在应力腐蚀研究方面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材料所在应力腐蚀和电化学研究方面有较长的历史,特别是杨武通过在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的学习,在点腐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等方面将电化学研究与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取得了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恰在这时候,中国的核电事业刚刚起步,当时的上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向日本订购带高压釜的的应力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的设备,展开了研究工作。而此时与纽卡斯尔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与英国原子能委员会等建立联系,而且还可以通过英方得到其他国家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对加速我国核电设备的研制生产及其安全评定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高温高压水中的研究还可以延伸到锅炉等行业,促进我国锅炉新产品的开发。这项合作无疑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意义,又会在工业应用上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0

在CEBELCOR(后右3为M.Pourbax,前右1位A.Pourbaix1980)

11

EAC98(丁薛祥、杨武、J. Congleton)

 

    杨武作为该项目第一年赴英访问的研究人员,于 1986 年 6 月来到了纽卡斯尔大学冶金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研究。在这里,他与英方讨论后决定结合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在压水堆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开裂 (SCC) 研究 , 首先探讨几个主要因素对高温水中电化学测量的影响。3 个月后,他写出了合作以来的第一份报告《不锈钢在高温水中电化学极化测量规程》。除此之外,他还在英国中央电力研究所进行了四个星期的静态高压釜试验。为探讨应用电位 -pH 图解释高温水中材料的电化学和 SCC 行为的可能性,他进行了合金以及纯合金元素极化曲线的测定,并与高温电位 -pH图中不同化合物的稳定状态进行比较,得出了有意义结果。 尽管有了些好的 “苗头” , 但因时间有限, 只能把这些好的 “苗头”写在他的“备忘录”里。


    1990 年是上海材料研究所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的最后一年,4 月,作为合作协议中方负责人的杨武再次来到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和整个合作的初步总结。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共做了五十多个慢应变拉伸应力腐蚀试验及二十几个电化学极化曲线测定试验,通过大量的分析测试,形成了两篇高质量的论文,其中“316 不锈钢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的萌生应变”发表于英国的《Corrosion Science》
杂志,“敏化 316 不锈钢在含 5ppm 氯离子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开裂”在英国腐蚀学会第 31 届年会上发表。


12

杨武和同事们在秦山核电厂现场(2012)

13

EAC98(980426-Ford,Hickling &Congleton会后访问SRIM)

 

    在英国期间除了进行实验研究外,他还把其在国内进行的 304 不锈钢在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试验、表面膜俄歇能谱分析以及电化学试验结果等做了进一步分析整理,利用英方的计算机程序对表面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形成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304 不锈钢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开裂评定的 U 型弯曲试验法与慢应变速率试验方法的比较”发表于美国《Corrosion》杂志,“304 不锈钢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试样上生成的表面膜的 AES 研究”发表于英国《Corrosion Science》杂志,“304 不锈钢在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开裂”发表于《金属学报》。


    经过 5 年的合作,该项目包括杨武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 5 篇文章在内,双方合作完成了十几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的权威科技杂志上,大大提高了两个单位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上海材料研究所获得了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发展基金资助,与国内核工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开展系列项目的研究。


    至此5年的合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次演讲开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天地

 

    轻水堆材料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简称为 ICG-EAC)是专门从事协调轻水堆核电站结构材料的环境促进开裂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国际合作性机构,是实行会员制的一个国际权威组织。经该组织执委、日本东北大学Shoji 教授向该组织主席 P.Ford 博士推荐,建议邀请上海材料研究所加入 ICG-EAC 并出席该组织的封闭性学术年会。


    1993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派杨武作为代表第一次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 ICG-EAC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发表了主题为“上海材料研究所的高温水中环境促进开裂研究工作”30 分钟的演讲报告,介绍了上海材料研究所的概况及近年来在高温高压水中材料的环境促进开裂的研究简况,包括 304 和 316 型不锈钢以及A533B 核压力容器用钢等在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行为及其与电化学性能及表面膜的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实验研究结果。


    报告引起了会议主席 Dr.P.Ford 等的很大兴趣,原本 ICG-EAC 只准备接纳上海材料所为准会员 (Associate Member, 简写为 A),但是听了他的报告后,该组织主席 Ford 博士主动将成员登记表上的“A”改为“F”(Full Menber),即直接将上海材料研究所吸收为正式会员。同时,他的主题演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材料研究所和台湾清华大学等纷纷表示出合作的意向。由于他作为中国大陆代表的首次出席该组织会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国家的代表,包括该组织的主席等,都希望到开放的中国来看看,多次询问在上海召开 ICG-EAC 会议的可能性。


15

Uhlig腐蚀论坛-庆祝Uhlig腐蚀手册中文版(2005)

(前右5-9肖纪美院士、中文版翻译主持者杨武、手册主编R.Revie、美国工程院院士R.Staehle、ICC主席A.Pourbaix)

 

    回国后,杨武把会议的情况写成报告提交上级有关机关,经批准决定 ICG-EAC 会议在中国杭州举行。1997 年,他在 ICG-EAC 在英国召开的年会上汇报了中国举办 ICG-EAC 会议的筹备情况,此时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 (ICG-EAC) 与辐照促进应力腐蚀破裂国际合作组织 (ICG-IASCC) 合并为一个组织 ,统一称为 ICG-EAC,会议合并后的首次会议决定在中国举行。 1998年4月, “轻水堆材料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1998 年会议”在杭州成功召开。这是与核电安全密切相关的该国际合作组织的封闭性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大陆举行,为国内有关单位加入该组织开展相关国际科技合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因为杨武出色的主题演讲,吸引了国际同行的目光,从此打开了在核电材料环境促进开裂研究方面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他参与见证了此后 20 多年间系列重大历史瞬间。特别是进入 21世纪,我国的核电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核电事业有了很多新符号和新的科研力量,中科院金属所、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相继加入了 ICG-EAC 组织,时隔 18 年后,ICG-EAC 会议于 2016 年 5月再次在我国举行,我国再次被国际同行聚焦。


   
一本手册 让经典为中国腐蚀工程师服务

 

    尤利格(Herbert H. Uhlig)是美国的腐蚀科学家,他的名字为广大腐蚀科技人员所熟悉:一是以尤利格命名的腐蚀损失估算方法,这种方法在 2003 年的《中国腐蚀调查报告》中得到了应用;二是尤格利把麻省理工学院的腐蚀实验室带到了国际知名的水平,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杰出的腐蚀研究中心之一;三是因为尤利格主编于 1948 年出版的《腐蚀手册》“已经为一代又一代的腐蚀工程师服务”,这本手册备受业界推崇,并被评价为“一种受信赖的资源”。


    享誉盛名的英文版《腐蚀手册》在2000 年出版了第二版,定名为《尤利格腐蚀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2000 版《尤利格腐蚀手册》的作者队伍汇集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众多顶尖的腐蚀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编写内容时均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做了充分的考察。例如,在大气腐蚀方面,除了大气腐蚀的一般知识以外,还专门列出一章,报道寒冷地区的大气腐蚀;再如,在微生物腐蚀方面,介绍了各种环境条件下、对于各种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的情况,直接涉及微生物腐蚀的就有 6 章。《手册》还包含了许多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非金属材料的腐蚀研究成果,例如,对耐火材料、陶瓷、聚合物、混凝土、玻璃和木材等的腐蚀与防护研究的报道十分充实,此外,还强调了寿命预测、经济和风险分析以及标准和规范等在腐蚀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介绍了计算机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等。从而使该手册能成为一本覆盖整个腐蚀领域并反映腐蚀与工程的发展和趋势的方便的参考和工具书。


    但直到2005年8月份之前, 《手册》
还没有中文版本,中国的腐蚀工程师们只能望洋兴叹。


    为翻译出版这部腐蚀科学技术的巨著,把这些知识翔实准确地介绍给我国腐蚀与防护界的科技工作者,受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委托,杨武组织了国内腐蚀研究实力较强的大学和研究所中近 40名科学家,根据各自专长和兴趣对全书进行了一年多的翻译和审校。左禹、徐乃欣、 宋诗哲、 郭稚弧、 朱自勇、 黄永昌、乔利杰、李劲、沈嘉年等知名教授都参加了译审工作。为保证内容正确,杨武会同责任编辑还专门请微生物专家对微生物腐蚀的译稿进行审校,专门请混凝土专家对混凝土腐蚀的译稿进行审校,甚至还找到机会请金融和经济学专家对腐蚀经济学的译稿进行审校。全体译者、译审者和责任编辑于 2003 年 SARS 肆虐的特殊时期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工作。经过这支专家队伍的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该手册的庞大翻译任务(总字数 169.2 万);这支队伍以他们在腐蚀科学技术和中英两种语言方面的能力和努力,使得中文版的《手册》保持了语言和学术方面优秀的品质。在译者们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手册》中文版于 2005 年 8 月正式出版。


    借助第 16 届世界腐蚀大会在北京召开的这个机会,化学工业出版社在适时地推出 《尤利格腐蚀手册(第二版)》
中文版的同时, 于2005年9月主办了 “尤利格国际腐蚀论坛”。杨武主持了此次论坛。 《手册》 的主编R.W.Revie(里维)博士专程来到中国参加论坛,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 R.Staehle 教授在内的部分原作者,部分译者,以及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腐蚀理事会现任第一副主席 ( 下任主席 ) A.Pourbaix 先生,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教授和腐蚀界同仁等近80 位国内外腐蚀领域专家出席论坛。专家们就腐蚀领域最新动态和多个重点问题开展了学术交流,同时对《手册》中文版的正式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翻译出版《尤利格腐蚀手册》凝聚了杨武的心血,也凝聚了国内的腐蚀科学家心血,体现了国内腐蚀科学家的水平。

 

    后记:


    如今, 核电的利好接踵而来, 中国核电事业走出去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系列的突破、利好,预示着中国核电的爆发。相信在中国核电事业大发展之中,在核电材料防腐领域里有越来越多的如杨武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地做着科研,把梦想与光荣沉淀为砥砺前行的锐气,为中国核电发展做出贡献!

 

    人物简介

 

16

 

    杨武,上海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本科(金属学与热处理专业)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66年研究生(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79~1981年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86~1990年任中英(上海材料研究所与英国Newcastle大学)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材料在高温高压水中的环境敏感断裂及其电化学研究”


    中方负责人。历任:上海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英国纽卡斯尔(Newcastle)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电力腐蚀控制与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失效分析及安全评估中心专家;科技期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材料保护》和《失效分析与预防》编委;丛书《腐蚀与防护全书》及《现代腐蚀科学和防蚀技术全书》等编委;水堆材料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ICG-EAC)正式成员(上海材料研究所代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新材料试验与评价国际顾问、材料评价技术国际中心(ICMET)及亚太经合组织材料评价技术中心(ACMET)技术顾问组成员、亚太经合组织材料评价技术科技网络(ANMET)正式成员。现任:科技期刊《机械工程材料》主编、《腐蚀与防护》主编,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顾问。


    所主持的科技项目多次获奖,其中包括“机械工程材料高温及常温高压环境敏感断裂测试技术及性能评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1993年)、“镍基合金传热管超胀条件下审评依据研究”获国家机械工业局(部级)科技进步3等奖(1998年)、“国产核用蒸发器传热管800合金应用可靠性研究”(与上钢五厂及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合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3等奖(1998年)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起)。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及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和手册等10余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