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涂层应用研究进展及五大耐久性提升策略
2025-09-04 17:09:36 作者:腐蚀与防护 来源:腐蚀与防护 分享至:

 

 

背景介绍


超疏水涂层因其独特的浸润特性,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子工程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类涂层所依赖的低表面自由能和微纳米级粗糙结构易受机械磨损影响,且在强紫外线辐射和化学腐蚀等严苛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较差的耐受性,这一耐久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基于此,本综述系统探讨了提升超疏水涂层耐久性的有效策略,致力于解决该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以期为推动超疏水涂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文章亮点

1. 聚焦喷涂法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系统评述其在防污自清洁、防冰除冰、油水分离、防雾防腐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2. 提出五大耐久性提升策略,包括自修复能力构建、多层级微纳米结构设计、保护性结构引入、树脂交联密度优化及层状/刚性材料增强,以解决机械磨损、紫外老化和化学腐蚀等关键挑战。

3. 剖析商业化瓶颈并展望未来方向,为超疏水涂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内容介绍


1  超疏水理论模型及形成条件

Cassie-Baxter模型是Wenzel模型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CassieBaxter在研究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后,提出了气穴模型。他们认为接触面不仅存在固相和液相接触界面,还存在气相和固相接触界面(图2b)。Cassie-Baxter模型中的表面粗糙结构尺寸较小,甚至远小于液滴尺寸,疏水表面的凹槽中留有空气柱,液滴未完全填满凹槽,与表面形成气穴,从而使液滴更容易在表面上滚动。

WenzelCassie-Baxter两种超疏水理论模型以及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现象可以看出,形成超疏水表面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表面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二是表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微纳米结构(图2d)。

2  超疏水涂层潜在商业化应用

2.1  防污与自清洁

超疏水表面因其独特的自清洁性能而备受关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低表面能的粗糙表面上,污染物(如灰尘颗粒)与超疏水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很减小,导致两者间的附着力大幅降低;二是当水滴在表面滚动时,能够有效捕获并包裹这些污染物颗粒,并在滚落过程中将其带离表面,从而实现自清洁效果;三是环境中的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也可协同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Na制备出一种应用于智能光伏窗户的涂层,通过集成多功能变色单元(MCU)和硅太阳能电池,实现了宽带光调制、自驱动和自清洁功能。如图3aMCU由超疏水SiO₂涂层、聚合物稳定液晶(PSLC)、氧化铟锡(ITO)电热层和VO₂@SiO₂/聚氨酯纳米复合膜组成。

2.2  防冰与除冰

覆冰会对飞机、风力叶片、输电线路等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若对表面进行超疏水涂层处理,落在表面的冰晶会因自身重力或气流影响而迅速滑落,使得冰晶无法在表面成形、累积,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2.3  油水分离

水分离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治理技术,其传统分离机制主要依赖于重力驱动,利用水相和油相在表面润湿性上的本质差异实现分离。大多数超疏水表面是疏水和亲脂的,允许油性液体通过并阻止水相通过,从而实现高效的油水分离。

Gao通过电喷雾技术制备的聚偏氟乙烯(PVDF/SiO2复合微球,用于油水分离的超疏水涂层,如图4a

2.4  防雾

通过在表面构建微纳分级结构,使水滴形成高接触角和低滚动角,从而促使表面凝结的水滴迅速滚落。这一特性可有效防止水滴在表面的附着和聚集,避免因雾滴对光的散射和反射而导致的视线模糊现象。

2.5  防腐

耐腐蚀超疏水涂层通过低表面能化学组分与微纳复合结构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多重防护体系。其一,低表面能特性赋予涂层超疏水性能,显著降低腐蚀介质(如水、电解质)的浸润与附着;其二,微米-纳米级分级粗糙结构通过荷叶效应增强疏水性,并利用滚动水滴的自清洁功能持续清除表面污染物;其三,涂层致密的物理屏障可有效阻隔腐蚀因子渗透。这种“疏水阻隔-自清洁-物理屏蔽”的协同机制,使其在海洋重腐蚀环境、工业强腐蚀场景及基础设施领域中展现出长效防护能力。

3  超疏水涂层提高耐用性方案

3.1  赋予自修复能力

   具有自修复能力的超疏水涂层可在机械磨损下能够自发或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恢复超疏水能力。这种自修复能力可通过材料内部的化学或物理机制实现,自修复涂层主要分为外援型自修复和本征型自修复两种类型。

3.2  构造多层级微纳米结构

   微纳米结构是实现表面超疏水的必要条件,然而,单一层级的微纳结构较为脆弱,经历机械磨损后很快失效,导致涂层耐用性较差,多层级微纳米结构不仅增加了超疏水表面增加了微纳米结构的厚度,还增加了粗糙度,提升了超疏水性能。

3.3  引入保护结构

超疏水涂层的微纳米结构可以通过构造保护结构提高耐用性。通过特定材料或结构设计,为微纳米结构提供一种保护外壳或骨架,这种结构可以分散涂层中纳米颗粒所受到的应力,减弱外部的机械磨损,显著提升微纳米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保持涂层的超疏水特性。

3.4  增大交联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交联密度可使涂层表面的分子链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并且微纳米结构也被包覆得更加严实,提高了涂层的机械强度与耐磨性,延长了超疏水涂层的使用寿命。特别地,具有共价键自修复能力的涂层也会通过动态共价键增加交联点,从而增大交联密度,结合自修复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超疏水涂层的耐用性。

3.5  添加层状或刚性材料

层状结构材料(如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层间作用力较弱,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可在机械磨损时层层之间发生平移,分散摩擦时的应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械磨损对超疏水涂层的破坏;刚性材料(如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机械稳定性,掺入涂层后使涂层具有类似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增强了超疏水涂层的机械稳定性,两种材料均可提高超疏水涂层的耐用性,并且一些改性过后的材料还可提高其他方面的性能。

4  结论与展望

超疏水涂层因其优异的防水、防覆冰、防污、防腐、自清洁等性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涂层在机械磨损、紫外线辐射和化学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稳定性较差等耐用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大规模推广。
本文从超疏水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有潜力的工业化应用场景,并就其在应用中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包括赋予涂层自修复能力、构造多层级微纳米结构、引入保护结构、增大涂层交联密度和添加层状或刚性材料等五个方面来提高涂层的机械强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