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彭雪嵩 通信作者:李若鹏/安茂忠 第一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25.08.01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B3400800) 关键词:电解铜箔;添加剂;表面粗化;抗剥离强度;粗糙度 近年来,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发展,PCB 和铜箔行业迎来了更广阔的前景[1]。铜箔在电子设备通信和信号传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神经网络”[2]。铜箔按生产方式分为压延铜箔和电解铜箔2种[3]。压延铜箔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难以制备超薄铜箔;相较之下,电解铜箔因其工艺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好,被广泛用于制作PCB[4-6]。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如 DPS 与 PEG、SPS 等能有效改善铜箔表面粗糙度[15-18]。其他研究开发了以钨酸钠[19]、硫酸钛[20]、硫酸亚锡[21]等为主的添加剂配方,显著提高了铜箔的粗化效果。此外,添加钼酸铵[22]、磷钼酸钠[23]等添加剂也被证实能够改变 Cu2+还原的电化学行为,抑制铜枝晶形成,改进深镀能力,提高抗剥离强度。然而,多数研究集中于无机贵金属盐添加剂的研究,对无机贵金属盐与有机物添加剂组合的研究较少。钼酸钠和钨酸钠是2种典型的无机贵金属盐添加剂,钨酸钠有利于形成“米粒状”晶粒,但晶粒尺寸粗大,且均匀性较差;钼酸钠有利于形成尺寸均一的晶粒,但抗剥离强度较低;HEC 作为电解铜箔常用添加剂,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17,19-20,24-25]。 彭雪嵩,桂浩亮,江杰,李亚强,汪宗太,李若鹏,安茂忠.钨酸钠及其复合添加剂对极薄铜箔粗化效果的影响[J].表面技术,2025,54(8):191-20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