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转变
2023-09-01 15:08:07 作者:热处理小讲堂 来源: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分享至:

热处理是将固体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工艺性能。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要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获得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即奥氏体化。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的形成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也是Fe,C原子扩散和晶格改变的过程。分为四步。

图1 奥氏体的形成示意图


共析钢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a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a和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消失。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2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速度增加→转变快;


(2)钢中的碳质量分数增加或Fe3C片间距减小→界面多,形核多→转变快;


(3)合金元素→钴、镍增加奥氏体化速度,铬、钼等降低奥氏体化速度。


3 奥氏体晶粒度


(1)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越细,退火后组织细,则钢的强度、塑性、韧性较好。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也细小,韧性得到改善。某一具体热处理或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实际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通常将钢加热到930±10℃奥氏体化后,保温8小时,设法把奥氏体晶粒保留到室温测得的晶粒度为本质晶粒度。用来衡量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晶粒度为1-4级的是本质粗晶粒钢,5-8级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前者晶粒长大倾向大,后者晶粒长大倾向小。


(2)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第一,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晶粒尺寸越大。 第二,碳质量分数越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多,加入合金有利于得到本质细晶粒钢。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冷却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等温冷却,使其在某个温度下恒温转变,第二是连续冷却。


1 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当温度在A1以上时,奥氏体是稳定的。在A1以下时,奥氏体处于过冷状态称为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转变是在临界点以下某个恒温下发生,就称为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转变在连续冷却的过程中发生,称为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TTT或C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共析钢的C曲线


2 三种等温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①高温转变,A1~550℃,过冷奥氏体→珠光体型组织,此温区称为珠光体转变区,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渗碳体呈层片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按层间距珠光体组织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屈氏体T,如图3所示。


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表示。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表示。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珠光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渗碳体晶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在长大过程中,其两侧奥氏体的含碳量下降,促进了铁素体形核,两者相间形核并长大,形成一个珠光体团。珠光体转变是扩散型转变。

图3 不同温度下的珠光体转变组织


②中温转变,550℃~MS过冷奥氏体→贝氏体(B),此温度区称为贝氏体转变区。过冷奥氏体在350℃~550℃之间转变产物称为上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350℃~MS之间转变产物称为下贝氏体。上贝氏体呈羽毛状,小片渗碳体分布在成排铁素体片之间。其形成温度较高,铁素体片较宽,塑性变形抗力较低,且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片之间,易引起脆断,强度和韧性都较差。上贝氏体的转变过程见图4所示。

图4 上贝氏体转变过程


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铁素体针内沿一定方向分布细 小的碳化物颗粒。其形成温度较低,铁素体针细小,无方向性,碳过饱和度大,位错密度高。碳化钨分布均匀,弥散度大,所以硬度高,韧性好,有实际应用价值。下贝氏体的转变过程见图5所示。贝氏体的转变是只有C原子扩散的半扩散型转变。

图5 下贝氏体转变过程


③低温转变,MS~Mf过冷A→马氏体(M)。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是Fe原子和C原子都不扩散的非扩散型转变,马氏体转变是强化钢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氏体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马氏体,用M表示。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碳全部保留到马氏体中。马氏体具有体心正方晶格(a=b≠c),轴比c/a称马氏体的正方度。C%越高,正方度越大,正方畸变越严重。当<0.25%C时,c/a=1,此时马氏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第一种是板条马氏体,其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r=1012/cm2,称位错马氏体。第二种是针状马氏体,其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马氏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当C%小于0.2%时,组织几乎全部是板条马氏体,C%大于1.0%C时几乎全部是针状马氏体,C%在0.2-1.0%之间为板条与针状的混合组织。其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如图6所示。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的形式。针状马氏体脆性大,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图6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


3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转变


实际生产中多采用连续冷却,研究连续冷却更有实际意义。


①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共析钢过冷A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如图7所示。共析钢的CCT曲线没有贝氏体转变区,在珠光体转变区之下多了一条转变中止线。当连续冷却曲线碰到转变中止线时,珠光体转变中止,余下的奥氏体一直保持到Ms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图7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冷却曲线


转变过程及产物: 在缓慢冷却时,过冷A将转变为珠光体,其转变温度高,珠光体呈粗片状。以稍快速度冷却时,过冷A转变为索氏体,为细片状组织。采用油冷时过冷A有部分转变为屈氏体,剩余A在冷却到MS线下以后转变为马氏体,冷却到室温时,还有少量的A留下来,称为残余奥氏体。当以很快的速度水冷时,奥氏体过冷到MS点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冷却到室温也会保留部分残余A,组织为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过冷A为马氏体低温转变过程,转变温度在MS——Mf之间,该温区称为马氏体转变区。


②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炉冷→ F + P


空冷→ F + S


油冷→ T + M


水冷→ M


③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炉冷→ P + Fe3CⅡ


空冷→ S + Fe3CⅡ


油冷→ T + M + A'


水冷→ M + A'


过共析钢CCT曲线也无贝氏体转变区,但比共析钢CCT曲线多一条A→Fe3C转变开始线。由于Fe3C的析出,奥氏体中含碳量下降,因而Ms线右端升高。


亚共析钢CCT曲线有贝氏体转变区,还多A→F开始线,F析出使A含碳量升高,因而Ms线右端下降,如图8所示。

图8a 过共析钢CCT曲线  图8b  亚共析钢CCT曲线


综上所述,刚在冷却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根据转变温度的高低可分为高温产物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中温产物上贝氏体、下贝氏体,低温转变产物马氏体。随着转变温度的降低,其转变产物的硬度增加,韧性变化较为复杂。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