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a materialia》:超短时热处理实现2GPa高强兼具塑性的中熵合金!
2025-07-31 15:57:43 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享至:

 

近日,辽宁材料实验室、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在高水平期刊《scripta materialia》上发表题为“Ultrafine κ-Phase and De-Faulting Mechanisms Enables 2 GPa Strength with Ductility in a VCoNi Alloy via Ultra-fast Heat Treatment”的学术论文,陈雪飞研究员、罗锐副教授、周浩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前言


中高熵合金(M/HEA)因其特殊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力学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合金,M/HEA 的强化源于本征机制:显著的晶格畸变(源于原子尺寸失配)和纳米尺度成分波动,共同提升了强度和塑性。此外,强烈的元素间相互作用可促进化学短程有序,进一步阻碍位错运动并增强应变硬化能力。传统强化策略,如晶粒细化、沉淀强化、固溶强化等,在 M/HEA 中依然有效,其中沉淀强化可显著提升其强度,甚至可使屈服强度提升一倍。然而,M/HEA 中的沉淀增强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不受控制的沉淀物大小、形状或体积分数会严重降低延展性,甚至导致脆性断裂。因此,通过精确热处理实现对微观结构控制至关重要,尤其需要快速升温和精确控温。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 Gleeble 热模拟系统对冷轧单相VCoNi中熵合金进行超短时高温热处理。该系统可实现±0.5℃控温精度的超快速加热,确保对沉淀相精确调控。超短时热处理后的合金获得2 GPa的超高屈服强度,同时保持4%的均匀延伸率。研究发现,超细κ相的变形与高密度纳米尺度层错高度相关。这些层错协同参与κ相变形,并产生以前未报道的退层错机制——部分层错在变形后被恢复。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


Fig. 1. Gleeble 超短时热处理:(a) 加热、冷却和控制模块的示意图;(b) 热处理过程流程图。

 

Fig. 2. 超短时热处理对VCoNi样品力学性能的影响(a)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b)真应力-应变曲线 (σtrue和加工硬化曲线 (Θ)(c) 本文中VCoNi合金与类似工艺M/HEA的力学性能对比。

 

Fig. 3. VCoNi合金在各种超短时热处理条件下的微观组织演变:(a) 冷轧样品和超短时退火样品的 XRD相分析,其中红色圆形表示 FCC 衍射峰绿色菱形表示κ相衍射峰;(b-1)  (b-2) 为冷轧样品的IPF和相图;(c-1), (c-2),  (c-3) UST1 样品的IPF、相图和 TEM 图像;(d-1), (d-2), (d-3) UST2 样品的IPF、相图和 TEM 图像;(e-1), (e-2), (e-3) UST3 样品的IPF、相图和 TEM 图像。


Fig. 4. κ相中高密度的层错导致局部相转变为 9R  HCP 结构:(a) 未变形的 UST3 样品的明场像;(b-1)  (b-8) 一系列纳米束电子衍射图样,每个探针直径约为 20 nm,位于 (a) κ相的横向位置。

 

Fig. 5. UST3 样品拉伸变形过程中的退层错行为:(a) 未变形样品的高分辨微观结构图;(b) 在{11-1}方向对同一区域进行几何相位分析(Geometric phase analysis , GPA)(c) (a)中白色虚线框中原子像的放大图显示了高密度的层错;(d) 拉伸变形后的高分辨微观组织;(e) 对应的GPA图;(f) (d)中白色虚线框中原子像放大图显示了退层错行为的发生使部分区域恢复近乎完美的FCC晶格;(g)  (h) 两种退层错变形机制。


结论


本研究对处于单相固溶体状态的冷轧VCoNi中熵合金样品进行了 Gleeble 超短时高温热处理,精确的工艺控制诱导形成了超细 κ 相,该相能够与基体协调变形,从而实现了优异的力学协同效应——在接近 2 GPa 的超高强度水平下仍保持了必要的延展性。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即使在变形前,κ 相内部也已存在高密度的堆垛层错。这些层错呈非周期性分布,导致局部结构异质性,表现为 FCCHCP  9R 相共存。变形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退层错”现象,即部分层错恢复。为此,研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不全位错发射机制:一种在晶粒内部起作用,另一种在晶界处起作用。分析表明,在超细晶粒微观结构中,晶界发射的不全位错对于促进“退层错”更为有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