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袁晨晨团队《JAC》:探究p-d杂化效应对稀土基非晶合金的热力学以及磁热性能的影响机制
2025-11-07 13:45:20 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享至:

 

制冷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制冷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一种利用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场中温度变化的新型制冷技术逐渐兴起。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非晶磁热材料,如稀土(rare earthRE)和过渡金属(transition metal, TM)基非晶合金。由于其复杂的电子结构,稀土基非晶合金表现出典型的二阶磁相变,具有可调的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Tc)、较大的峰值磁熵变(maximum magnetic entropy change,SMpk|),以及较宽的磁熵变半峰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δTFWHM),正成为制冷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稀土基非晶合金具有较差的非晶形成能力(glass-forming abilityGFA)和热稳定性,这阻碍了非晶磁热材料的研究和商业应用。大量研究表明,添加Al元素有利于调节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但Al元素在稀土基非晶合金中相关作用机制效应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电子结构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近日,东南大学研究团队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对Er20Ho20Gd20Ni20-xCo20Alx(x = 5, 10, 15)非晶合金体系的热力学行为和磁热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题名为“The dominant hybridization effect of Al on thermodynamic behaviors and magnetocaloric effects”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杂志上(J. Alloys Compd. 1037 (2025) 182457 https://doi.org/10.1016/j.jallcom.2025.182457),其中第一作者为王壮硕士,通讯作者为袁晨晨副教授。




研究人员基于Er20Ho20Gd20Ni20Co20高熵非晶合金体系[J. Alloys Compd. 874 (2021) 159918],使用Al元素替换设计制备出Er20Ho20Gd20Ni20-xCo20Alx(x = 5, 10, 15)非晶合金,从电子结构的角度深入探索Al元素对热力学性质和磁热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Al元素与TM元素的p-d轨道杂化效应与构型熵(ΔSconf)的协同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含Al非晶合金的GFA,同时Al元素诱导的缓慢液相动力学特性增强了体系的热稳定性,见前期工作[Acta Materialia, 285 (2025) 120652]。该研究表明Al的添加通过引发 Al-TM p-d轨道杂化,形成共价性强的化学键,增强了熔体的化学短程序与结构连通性,显著提高熔体粘度,减缓原子扩散,最终提升了合金的GFA。在本研究中,Er₂₀Ho₂₀Gd₂₀Ni₁₀Co₂₀Al₁₀非晶合金以最优GFA指标(γ0.406)、γm0.707)、Trg0.559))和最宽过冷区ΔTx72K)展现出最佳的热稳定性(见图1)。


1 (a,b)三种条带的XRD图谱和DSC曲线,(c)TgTx)随Al含量变化的关系。


此外,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显示,Al含量为10% 的样品具有最低的结构有序度,进一步证实其最优的非晶形成能力(见图2)。在磁热性能方面,通过Al元素的添加诱导弱磁交换相互作用,可实现Er₂₀Ho₂₀Gd₂₀Ni₂₀-xCo₂₀Alx合金在29-65K的温度范围实现磁熵变的有效调控(如图3)。调控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Al的原子半径较大,用Al替代Ni会导致TM-TMRE-RE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其次,在磁性体系中引入非磁性元素Al进一步产生稀释效应。


2 Er20Ho20Gd20Ni20-xCo20Alxx=51015)非晶合金条带HRTEM(a,c,e)及选区二维自相关处理图(b,d,f)。插图为选区电子衍射图。


3 (a)磁熵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b)dM/dT -T曲线


同时,Al提供的p电子部分填充了TM3d轨道,导致磁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Intermetallics 177 (2025) 108607;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549 (2020) 120354;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33 (2024) 130140]。在设计的三个非晶合金体系中,Er20Ho20Gd20Ni10Co20Al10合金实现了较宽的74 K磁转变温度范围(δTFWHM)、相对较大的峰值磁熵变值(|∆SMpk|8.22 J·kg⁻¹·K⁻¹,以及608.28 J·kg⁻¹的相对制冷能力(relative cooling powerRCP),突显了其优异的磁致冷性能,因此可视为未来磁制冷应用的理想候选材料。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2071078),东南大学至善学者A类(批准号: 2242021R41158)项目资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