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海事大学遴选发布十大科技服务典型案例,全方位展现了科研团队围绕智慧、安全、绿色三大关键方向,在航运、物流、海洋等多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技术成果,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极地区域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南北极科考活动日益频繁,在促进极地运输船舶发展的同时,也对满足极地服役条件的破冰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海事大学刘涛教授团队与宝钢研究人员一道,开创性提出“耐低温冰磨蚀防护”与“微生物矿化自修复防腐”双核技术体系,提升材料抗冰层磨蚀性能,研发出环境友好的自修复防腐涂层技术,为极地环境下使用的钢材穿上了耐蚀抗磨、低温适配的“铠甲”。 刘涛团队在“雪龙号”进行挂片试验 要让钢材在低温下具备良好的耐磨耐蚀性能,需要反复调整钢材中各种元素的比例。“就像炒菜时每种调料的用量不同会影响菜的味道一样,钢材中各种元素的比例也影响着材料整体的性能。”刘涛说,团队与宝钢中央研究院技术团队一起,在0.1%的精度里反复调整,历经5年,终于让钢材的耐磨耐蚀性能大幅提高。 由于环保需要,传统防腐涂料在极地环境中使用有很大局限。一次实验中,团队偶然发现,一种海洋提取的非致病海洋细菌可在材料表面形成类似于贝壳的矿化膜,抑制腐蚀。“但这层膜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经过大量实验,我们已将成膜时间从14天缩短至3天。这为极地设施的防腐开辟了新的路径。”刘涛说。 基于前期研究的积累,团队构建了重型破冰船材料全周期服役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从耐磨耐蚀性能方面为极地钢材制定了“体检标准”。目前,团队正积极参与破冰船耐磨耐蚀相关标准的制定,努力推动我国从极地钢材的“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