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三亚与“天涯海角”相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以下简称“三亚分部”)已建站67年,是我国最早设置的海水腐蚀试验站之一,同时也是海南三亚海水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我国海洋科研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
台风来临大浪冲击实验平台
从三亚榆林港搬迁至红塘湾,七二五所三亚分部始终心系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利用独特的热带海洋环境试验条件,在开展材料腐蚀数据积累、机理研究及防护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洋装备材料研究的“前沿哨所”。这一切,离不开三亚分部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是扎根于南海之滨的科研逐梦人,一路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不惧极端环境、在台风天与时间赛跑,以矢志不渝之劲,赴破茧成蝶之程,在南海之滨铸就科研丰碑。
让数据为海洋科技赋能
员工黄玮操作室内试验
三亚分部所在区域气温高、水温高、季节温差小、日照时间长且阳光辐射强烈,海生物(含细菌)一年四季生长旺盛,这种独特的环境为开展海水腐蚀环境试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海洋装备材料在南海极端环境下的腐蚀与防护问题,三亚分部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满足南海极端环境试验条件的海水腐蚀试验池、暴晒试验场等设施,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如高精度的腐蚀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等,通过对南海不同海域、不同深度、不同季节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准确地掌握了南海极端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开展材料腐蚀数据积累、机理研究及防护技术研发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
在某重要工程的材料评价工作中,科研人员发现,由于装置所处南海环境具有高盐、高湿、高温及高辐照的特点,原本使用的304不锈钢材料在常规状态下虽具备良好的耐蚀性,但在此环境下却呈现快速腐蚀劣化趋势,严重影响了装置的安全运行。三亚分部科研工作者在得知该情况后,迅速行动、深入现场,对材料的腐蚀情况进行详细勘验和分析,最终提出了有效的腐蚀防护解决方案和选材依据,为该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这不仅得益于他们在长期试验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得益于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材料在高温、高湿、高辐照和高盐雾环境下的腐蚀特性,逐步建立起的一套符合我国南海海域实际情况的材料腐蚀与防护评价体系。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向国际同行展示我国在海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实力,逐步打破西方标准在海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垄断,为我国在国际海洋科研领域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三亚分部还积极开展与南海极端环境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方法,深入研究海洋装备材料在高温、高湿、高辐照和高盐雾环境下的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提升自身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员工任海滔日常海水平台样品检查
清晨的烈日炙烤着红塘湾,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迎面而来,三亚分部的科研工作者们穿梭于暴晒试验场与海水试验池之间,记录着一组又一组腐蚀数据。这便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之一。
而除了高温、高湿、高辐照、高盐雾,三亚每年还会遭受台风侵袭。据统计,该地区每年会受到6次左右的台风影响。台风季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结束,其中不乏超强台风。在台风肆虐的夜晚,三亚分部的科研工作者们总是坚守在岗位上,顶着狂风和暴雨,争分夺秒地抢修被台风损坏的试验样品。
2022年,超强台风“木兰”来势汹汹。在预报台风登陆的前一天,三亚分部负责人孙朝晖带领大家顶着漫天黑云、冒着瓢泼大雨,经过多次努力,才成功把海上试验平台飞溅区带的90余筐近500件试样和7件大型试件全部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他们未曾有过退缩之意,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样品被台风卷走,我们打着手电沿海岸线搜寻;设备被盐雾锈蚀,连夜拆解抢修……这片海,早成了刻进骨子里的责任。”回首台风肆虐的夜晚,一位老工程师感慨道。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南海,为三亚分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坚定与无私奉献也为攻坚克难、科研报国写下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影响着三亚分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持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户外团建
人才是科研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十四五”初期,三亚分部出现科研人才断层现象,员工平均年龄高达54岁,“超期服役”的老同志撑起了70%的试验任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三亚分部积极开展校园招聘,对外宣传其特色和未来发展前景,吸引应届毕业生加入;同时,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稳定已有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减少人员流失。
陈杨和任海滔都是海南人,对海南岛有着特殊的感情,毕业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到三亚分部工作。他们深知三亚分部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重要性,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对家乡的热爱融入科研事业中,为中国海洋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玮则不同。刚到三亚的她,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心理压力很大。三亚分部的领导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多次与她谈心,为她分析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待遇等因素。经过耐心的开解、真诚的交流,黄玮逐渐看到了在三亚发展的希望。如今,她已在三亚定居,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我们还积极拓宽招聘专业范围,不再局限于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电化学专业,而是增加了材料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等5个专业方向。”孙朝晖表示,这些措施使得三亚分部能够吸引更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提高科研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七二五所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十四五”中期,这些努力开始显现成效,三亚分部成功引进多名年轻员工,使员工的平均年龄从54岁降至30岁。新招员工的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且现有科研工作者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收录的学术论文(SCI论文),获得了专利授权等。
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为其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此,三亚分部始终将员工生活保障放在重要位置,与当地超市签订长期协议,由超市定期提供物资供应,包括食材等生活必需品。同时,鉴于所处地区蛇类活动频繁,三亚分部会定期进行防蛇知识培训,包括识别蛇的种类、遇到蛇时的逃生方法,以及被咬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亚分部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
在业余生活方面,三亚分部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钓鱼等,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如团建采摘、烧烤聚会等,增强团队凝聚力;设有健身房,提供跑步机、椭圆机等多功能训练器,以及台球等娱乐设施,满足员工的健身和娱乐需求。
海洋科研工作永无止境
台风后放回海面平台试样见到彩虹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环境差异较大,海洋工程装备在出海前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适应性验证,这也成为海洋工程装备“从实验室设计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三亚分部凭借其地理优势和专业能力,成为这些海洋工程装备环境适应性验证的首选之地,为其出口至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至关重要的“南海验证”服务。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环境特点,三亚分部制定个性化的试验方案,对海洋工程装备进行全面的环境适应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海域的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海生物附着等环境因素,评估装备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经过“南海验证”的海洋工程装备,能够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环境,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均得到提高,这无疑增强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三亚分部还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拓展业务领域。近两年,三亚分部积极与中山大学、海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高校对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包括水下地形观察、水下通信等,且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海洋中。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三亚分部不仅拓展了业务领域,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面对未来,三亚分部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其计划从硬件或试验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开放海域资源,以此作为市场经营和承接任务的重点,通过积累腐蚀数据和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提升专业能力;同时,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不断完善生活保障和福利制度,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海洋科研工作永无止境,在未来的日子里,七二五所三亚分部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在海风中续写科研篇章、铸就更大的辉煌,持续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EN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