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双曲极化激元(hSPhPs)需依赖双曲晶体(其介电张量分量符号相反),这类材料的光学响应被限制在固定光谱范围且缺乏可调性,严重制约了其在负折射、超透镜及光电子集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戴志高教授、李国岗教授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胡光维博士、王岐捷教授合作在《自然》发表成果,首次在非双曲晶体钒酸钇(YVO₄)表面实现了长程双曲声子极化激元。研究者通过低温纳米成像技术,直接观测到该晶体在其非双曲频段(介电分量均为负)产生双曲波前,并利用温度调控(室温至低温)实现了极化激元色散的原位拓扑相变——从双曲态到沟道化态,最终过渡至椭圆态。这一突破不仅摆脱了对双曲晶体的依赖,还实现了低损耗、长程传播及波长与群速度的精准调控。
非双曲材料中的双曲表面模式
研究团队通过理论模型(图1a-b)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1c)证实:YVO₄晶体在800–950 cm⁻¹频段内介电分量(ε∥与ε⊥)均为负值,不符合传统双曲晶体定义。然而,数值模拟显示其表面可支持双曲极化激元:在890 cm⁻¹频率下电场呈椭圆波前(图1e),而900 cm⁻¹时转变为双曲波前(图1f)。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谱(图1g-h)与理论等频线高度吻合,揭示了非双曲材料中双曲表面模式的物理基础。
图 1:块状非双曲材料表面的双曲表面声子极化激元。
实空间成像验证双曲特性
利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团队在金盘纳米天线激发的YVO₄表面直接观测到极化激元波前动态变化:890 cm⁻¹时为椭圆波前(图2a),随频率升高逐渐过渡为双曲波前(图2c-e)。FFT分析(图2f-h)进一步证实其双曲色散特征,且开放角α随频率增加而减小(图2b),与理论预测一致。
图 2:非双曲材料中 hSPhPs 的真实空间成像。
温度驱动的原位拓扑相变
通过低温调控(220 K与150 K),YVO₄介电分量发生蓝移(图3a),导致双曲极化激元频段偏移。在220 K下,894 cm⁻¹频率呈椭圆波前(图3d),900 cm⁻¹时因色散平坦化出现沟道化传播(图3e),905 cm⁻¹时演化为双曲波前(图3f);150 K下相同频率亦观察到类似相变(图3g-i)。这一现象首次实现了无需微纳加工的原位动态拓扑调控。
图 3:在非双曲材料中,hSPhPs 的本征拓扑转变和无衍射通道化,无需外部作。
低温增强传播性能
线扫描分析(图4a-c)显示:温度降低可显著增加极化激元波长(如894 cm⁻¹椭圆态波长随温度下降而增大)。低温还大幅提升传播距离——150 K时椭圆极化激元传播长度达59 μm(图4d),沟道化态达48 μm,归因于声子散射抑制带来的低损耗特性。群速度分析(图4e)进一步揭示温度对能量传输速率的调控能力。
图 4:hSPhPs 在非双曲材料中的温度依赖性传播特性。
应用前景与意义
该研究打破了"体相双曲色散是表面双曲模式的必要条件"的传统认知,将双曲纳米光学领域拓展至非双曲材料(如YVO₄、4H-SiC等)。温度调控机制为极化激元的波长、群速度及拓扑态提供了高灵敏度操控手段,有望推动负折射器件、平面超透镜、极化激元互联及高光谱传感等技术的发展。未来通过优化背景介电环境,可进一步拓展其在光子传感和动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